目前分類:專案管理實務 (8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什麼是專案管理?
用老闆的角度來說明,是高績效的報酬,用員工的角度,是不要讓我過勞死的奢求。用討人厭的學理來說明,專案管理包含了整合、範疇、時程、成本、品質、人資、溝通、風險、採購九大知識領域,是用來管理專案的執行,使專案能夠順利完成的技能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roject失敗原因  
      專案的成敗來自於哪裡? 左圖是根據國際專案管理學會(PMI)出版的PM Network於2012年五月份所做的調查結果(引用自專案管理雜誌2012冬季號),有37%的人認為是專案膨脹與不停變更需求所造成,這和我自己的經驗相符,專案時間或資源不夠,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(至少加班就是一種方式),但如果專案的需求不斷改變,時程、工作量也會更著變動,如果運氣不好,平常老闆的作風就是如此,那麼帶來的影響將是源源不絕的惡夢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向上管理是近幾年常被提及的一門學問,一般人常以為管理是高階主管的工作,其實不然,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上司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或許你會說"怎麼可能! 他不管我就謝天謝地了,我還要管他!?"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謂魚骨圖, 是用來協助釐清問題的一種圖像,由於畫出來的樣子和魚骨香似而命名(也叫做因果圖或石川圖),是品質管理流程中一項重要的工具。通常使用的時機,是在遇到問題但還無法找到真正原因時,透過魚骨圖一層一層挖掘出關鍵問題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成本管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(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),卻是專案經理想要和老闆溝通不得不練就的功力。假設績效(產值)是眾老闆們最關心的重點,那麼成本絕對是排名第二的項目,好的專案非但能開源,還能節流,替公司省下大筆預算。成本管理的第一課,是要了解實獲值管理(Earned Value Management,簡稱EVM)的概念,簡單來說,就是透過計算預計成本、預計進度、實際成本、實際進度之間的關係,來釐清專案現況,並進而預測未來還需花費的時間及資源。

但今天並不深入談實獲值管理,即使它是相當重要的工具,但對於新創公司或中小企業而言,如何開源節流遠比分析現況來得重要,畢竟預算是很難追加的(或者一開始根本沒有預算可言)。老闆們在意的或許是最初的成本估算,有了初估的預算後(當然算出來也不一定代表拿得到),才能更有效評估專案的可行性。成本估算可透過幾種方式 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同學歷一樣,畢業證書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"學力"或能力,擁有PMP證照也只是專案管理的一個開端,並不一能馬上解決專案執行上的任何問題,特別是若企業內部尚未有專案管理相關制度時,觀念的導入勢必就得花上一段時間。
任何的觀念導入剛開始都是需要磨合的,更別提專案管理的對象是人,而工具只是協助人更有效率去完成工作。話雖如此,倒也不必因為無法順利運作而失望,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悄悄運用其中的技巧卻不自知,而透過專案管理的理論,主要是讓我們能更有系統地掌控,並適時作修正執行方向,因此,專案經理更要不厭其煩地向團隊解釋原因,讓專案管理的知識概念達到潛移默化之功效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mark    

這是著名部落客馬克今日發表的靠腰系列,馬克的漫畫總是能精準表達像我們這種死上班族的心聲,不過今天我不跟著靠腰,而是要用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馬克點出的問題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委任,意思是管理者將手邊的工作交付給團隊成員處理,該團隊成員即對該項任務有責任,必須於約定時間內完成,但若是某種因素導致時程延遲或任務失敗,雖然團隊成員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,但專案成敗之責任,則在管理者身上,即使當時任務已經交付,管理者仍有"當責",也就是所謂的授權不授責。

委任的概念,和專案章程相呼應,專案經理透過經sponsor簽署認可的專案章程,形同聖旨般,讓自己有足夠的權責來進行專案之管理(否則只是有名無權,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"矩陣式組織與專案經理的R&R"這篇文章),而團隊成員有時也需要專案經理適時地釋放權限,將工作委任給適當的人處理。委任的方式視工作的範疇而不同,若只是單純的交辦事項,通常只需口頭告知,但若該項任務還可逐一拆解成更細的子任務,或與專案成敗有極大關聯,則應當讓被委任者充分了解其任務的重要性,以及對整體的影響,並且專案經理要確認被委任者已清楚自己的任務與權責(確認對方了解自己表達的內容,也是"溝通"的最基本要求)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案利害關係人很多,其中也包含團隊成員,團隊成員又依能力、影響力、凝聚力而有不同分別。而"發展專案團隊"這子流程告訴我們,要適時提升團隊的能力與凝聚力,建立凝聚力的其中一個方式,是讓你的團隊能在自己的權責範圍內,有效理解整個專案的始末,當大家有共同的方向後,才能互相約束形成一個共好的氛圍。然而,在實務當中,專案的規劃、執行與管理經常是混亂而沒有先後順序的,也就是專案一邊進行的同時,方向可能也會不斷修正,在先天缺乏"確認範疇"的劣勢下,如何建立共識及凝聚力? 無疑是身為專案經理的一大考驗....
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專案管理的九大知識領域中,溝通管理看似沒有什麼具體的知識可言,但實務上卻是影響專案成敗的重要因子。話說專案經理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在進行溝通,並不是沒有道理的,因為在溝通管理的子流程中,它的管理對象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那就是足以掌控專案生死的利害關係人。

      利害關係人到底有多厲害?當然不是每個和專案有關的人都會對專案造成重大的影響,因此,"管理利害關係人的期望"這個子流程告訴我們,要用對的方式去和對的人溝通。這個聽起來極為簡單的道理,執行起來卻不容易,主因是身為專案經理者(或專案重要工作負責人),常會將自己覺得對的事情,或已經完成的工作,一五一十報告給主要利害關係者,原因無他,我們總是以為解釋得越詳細,對方才越可能贊同自己的想法,進而幫助自己完成專案。但實務經驗卻告訴我們,這.樣.的.做.法.是.行.不.通.的!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案從啟動、執行到結束,42個子流程中,經常需要導入的項目是"企業文化因素",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專案在各個階段的的運作基本上都必須參考"企業文化因素",所謂企業文化因素,指的就是系統、制度與文化。系統與制度對於專案的影響比較容易理解,至於企業文化呢? 企業文化不同於系統與制度,它是不成文、不具體的項目,充其量只能視為一種表相,但它的影響卻很大,幾乎滲透了整個專案。

企業文化的形成往往來自於領導者的態度與形象,以兩個例子來說明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案管理包含了九大知識領域及42個子流程,幾乎可以說整個專案的周期就是靠著緊密的流程管理在進行。為什麼流程如此重要?正因為每個人的工作項目 皆不相同,各自有其擅長的領域,想聚集這些彼此可能不相容的個體進行同一個專案,勢必就得將大家放置於同一個天平上,用同樣的賞罰機制、同樣的運作程序來 促使大家往同一個目標前進。

管理者的權力通常來自幾處,如人格魅力(例如善於溝通、待人和善、積極努力)、專業能力,以及被更高層賦予的職 位權力等。管理者並非鬼神,不可能擅長每一種技能,因此管理專業能力比自己更強的人,是經常性的情況,然而對於被管理者而言,卻很容易利用技術能力的強弱 來評量自己的上司,"憑什麼由他來當主管!?"的反抗心理便油然而生。此時,懂得掌控流程的管理者,就能發揮所長,透過各個階段的運作流程,導引團隊往對 的方向前進。一旦流程管理做得好,等於具備了整合的能力,此時便越能在下屬面前展現自己的專業,獲得團隊認同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2 Fri 2012 15:47
  • 浮時

浮時(float time)的定義為指在不影響專案期限下,某個特定作業可以最晚開始或完成的時間,這麼饒舌的定義,簡單來說就是"緩衝時間"。緩衝時間的用意是為了因應當時間估算有誤差,或因某些因素造成延誤時,能不影響專案的交付進度。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浮時的估算技巧,例如參加婚宴的客人來自各地,為了避免客人因塞車而遲到,有時主人會刻意將喜帖上印的宴客時間提早半小時,如此一來,即使客人遲到半小時,婚禮還是能夠如期熱鬧進行,假設婚禮最晚開始時間為18:30,那麼18:30就相當於專案真正的deadline,喜帖上印的宴客時間為18:00,是專案公告的驗收時間,兩者相差的半小時,就是浮時。

但聰明的你是否也看出了端倪? 一旦經常性使用浮時壓縮專案,久而久之專案團隊成員也會養成延遲的習慣,畢竟延後完成工作項目並不會真正對專案造成影響。因此,緩衝時間的估算不能太浮濫,為了適度提高團隊的動力,也可以適時增加一些誘因,鼓勵團隊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雖然不斷強調"確認專案範疇"的重要性,但專案實際運作上,免不了為了現實考量而必須迎合客戶需求,此時該如何應對?

最常遇到的情況是 : 當專案進入驗收階段,為求程序順利避免不必要麻煩(通常專案延宕對客戶端來說也會有很多paper work要做),客戶或審查委員常會放行行政結案,剩餘的交付標修改則同步進行。因為事先給了甜頭,加上時間壓力已釋放,客戶常在此時提出範疇之外的變 更。若如PMBOK所述,最佳解答應該要拒絕客戶的變更要求,然而現實生活中誰敢這麼做呢? 除非專案經理真有什麼過人的guts或靠山吧! 因此實務上我們必須多一份圓融,在不傷害雙方關係的前提下,做出適當的回應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專案管理上,通常會建議將工作拆解到80個小時,原因是因為80個小時是比較能夠掌握的工作量,且又不至於太過枝微末節。然而實際運作上並沒有特別的限制,WBS(Work Breakdown Structure,工作分解結構)要拆解幾層,拆解到多細,取決於管理者希望掌控的程度。當然,可以預期的是,若WBS分解過細,就會有太多的交付項目,並且需花許多時間進行驗收,這對於管理者來說是相當吃重的工作。上位者大小事都管,第一線執行的人必然會綁手綁腳,長久下來便養成"反正這件事也要由你決定,我何必先做"的心態,屆時管理者再大發雷霆也已無濟於事。

最好的方式,是將部分的工作委任於適合的成員,然而管理者要切記,委任不等於就此事不關己,例如A將工作委任於B,B有權進行必要的分工,但是當出現問題,A仍要負起失敗的責任!如果管理者因此而事必躬親,深怕部屬搞砸,那麼團隊就永遠無法成長,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一個人再怎麼神通廣大,工作成效也也不可能贏過一整個團隊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為了確保產品品質達到一定的水平,也為了能夠讓客戶滿意簽收,在產品進入驗證範疇(客戶簽收)階段前,需先經過品質管制、品質保證兩道關卡。所謂品質管 制,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檢驗等方式(品管七工具:直方圖、柏拉圖、趨勢圖、散佈圖、魚骨圖、管制圖、流程圖)來確認產品是否符合標準,不符標準的產品當然就 得重新修正改善。至於品質保證,較難從字面上了解意義,此流程是在確認產品製作的過程是否符合標準程序,同樣可以透過品管七工具來進行檢查,找出可能出問 題的地方。

品保與品管的流程看似單純,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關卡,尤其當專案牽涉的廠商越多,事情越變得越複雜。假設今天B承包了A公司的專案,並將它轉包給下游廠商C,那麼C將產品完成送交B驗收時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案是指暫時性、有目的性的工作,計畫(program)則是多個專案的組合。在嚴謹的組織裡,計畫辦公室或計畫經理負責管理與掌控各個專案及計畫的推動,在此講推動而非執行,是因為主要目的在於評估專案是否可行,是否符合公司的發展目標。

專 案的可行性評估,除了技術問題外,還包括了成本效益、回收期,其中成本效益就是所謂的利潤,回收期指獲利大於成本的時間。而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,就是該 專案和其他工作的關聯性。如果某個專案的利潤高、回收期短,但卻不是公司主要的研發/服務項目,那麼勢必有許多資源是無法共用的,也就是說,該專案的成員 無法同時支援其他專案進行,或其他專案的成員無法支援這個專案的執行,資源無法調度,就有產品延遲、品質不佳的風險,而即使風險沒有發生,但執行專案的經 驗卻無法幫助其他工作的進行,這就好比雞排餐車卻賣起早餐一樣,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工作性質,只會讓自己更瞎忙而已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R&R 就是指Role & Responsibility,角色與責任。在專案的一開始,或任何工作交付的時候,若能一併確認彼此的R&R,那麼將會有助於日後的協調,避免 雙方都以為某件事應該是對方要做的。若是一般工作交付,可利用口頭或信件的方式與對方溝通,確認對方清楚自己的R&R,但若是專案經理的任用,最 好還是說服sponsor能夠用較具公信力的管道發佈給其他相關成員,或許很多sponsor會覺得多此一舉,但對專案經理來說,附有宣告專案經理及 sponsor簽核的專案章程,簡直就如同聖旨般,特別是當專案經理必須與其他功能部協調取得資源的時候,有沒有這一道程序的加持,就顯得格外重要!

多數的企業組織,屬於弱矩陣式,簡單來說,就是資源落在部門經理手中,平常並沒有專門執行專案的部門,而是依據需要指派人員與專案經理,專案經理本 身的權限不高,凡是執行專案所需的人力、經費、資源,都必須透過部門經理的認可才可取用。這樣的組織架構對於執行專案而言是很困難的,畢竟每個部門都有各 自的權責與工作,一旦工作分配不均,將造成連鎖的影響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2 Fri 2012 15:45
  • 溝通

溝通,幾乎佔了專案經理工作的百分之八十,當然,這是指理想的專案而言。在台灣,中小企業居多,因此專案的架構並不是十分完整,多數的專案經理工作並非著重在溝通與協調,反而是教練兼球員,而且是屬於主力球員的那種,也就是說,專案經理憑藉的是本身的專業知識,常因為某種特別出色的技能而被拔擢為專案的管理者,而非擁有"管理"的知識。這樣的模糊分工對專案來說可能暗藏隱憂,但換個角度想,卻對專案經理是個磨練的機會,學習如何跨越自己專案領域之外,進行有效率的整合。

溝通,並非單指人與人的對話,或是業務往來,而是在對的時間將對的資訊提供給對的人,資訊提供的方式包含面對面交談、電話、電子郵件或書面報告等等,在台灣,喜歡講究人情,因此多半的溝通就落在如何討好對方,而非如何完成專案。過度講究"人"而非"事",就會變成只出嘴不做事,過度講究"事"而非"人",就顯得不近人情難以親近,因此,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,才是溝通最難的地方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發展專案團隊,白話來說,就是提升團隊的能力與凝聚力。提升團隊能力的方式不外乎舉辦教育訓練或參加研習課程,至於凝聚力,老生常談的是適當的獎勵與懲罰,但有多少專案經理能真正握有獎懲的權力?我想應該是不多吧! 特別在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公司文化裡,在還未創造營收前,是很難有所謂獎勵的。

幸好組織中仍存在不完全只為了金錢而生的成員(或者雖然沒有即時的獎勵,但還可以接受當前的待遇),他們要的包括對自己的期許、工作的成就感...等,就如同馬斯洛(Maslow)的需求理論 - 生存、安全、社交、尊重、自我實現五大需求,不同的成員有不同的需求,最重要的是,如何滿足成員的需求,使他們能夠在安穩的環境中,發揮最大的能力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