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專案管理實務 (8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1383024630-1602640344      馬克總是能一語道破職場的辛酸血淚,身為公司的小小職員,任務完成時間通常被層層壓縮,基本上這種交辦型態不健康的。一般而言,專案估算時程的時候,為避免風險發生而延遲交付,會預留一段緩衝時間,作為應變之用。然而,這個浮時的估算,必須在底層估算完成後,才能疊加上去,目的是避免由下到上被不斷膨脹,導致結案日變得遙不可及。成本概念也是一樣,專案經合理估價後,才加上應變準備金以備不時之需。  

      反之,由上而下交辦工作時,如果不能統籌管理,很容易就會發生馬克遭遇的悲慘事件,因為完工時程並不是在最後階段才加上浮時,而是每個階層都被偷走了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oli       家裡有小小孩的家長想必對救援小隊Poli並不陌生,Poli是來自韓國的卡通,主角們是布姆鎮一群專職救援的成員,包括警車Poli、消防車羅伊、救護車安寶、直升機赫利,以及負責接聽求救電話的琴。

      救援小隊的形象清新,使命必達,不僅在小朋友界獲得廣大的支持,如果專案內有這麼一組專司救援任務的成員,那該有多好!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Team Work ! Team Work ! 團隊合作,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,而它,看似簡單,卻是十分複雜的議題。何以說十分複雜? 如果團隊合作指的是把同一個專案工作,切分給團隊成員,各自做好被分配的工作,那麼很可能忽略了"人"本身的影響,太過於物象化了。工作如何切分? 誰多誰寡? 如何整合? A工作會不會影響B工作? 有人勤奮做多一些,有人偷懶有交付就好,品質該如何維持? 太多太多的問題盤根錯節,都是影響團隊戰力的可能因素。

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隊要建立並不容易,特別是當主管與成員分別來自不同領域,各自已有了自己的舒適圈,怎麼打破那無形的隔閡,讓團隊每個人發揮最高的效率? 專案經理或許能借重時程管理、資源管理、溝通管理等技巧,讓專案"看起來"順利運作,也算是達成被交付的責任。只是,專案經理通常也是主管級人物,若總是只完成交辦任務,而沒有創造更高的價值,也無法對上級交代。在專案不鍍金(註1)的前提下,專案經理應該投入更多精神在"人資管理",所謂人資管理包含團隊形成、團隊建立、團隊解散等階段,每個環節都有數不清的人為因素影響,因此團隊成立時的基本規則是否建立? 成員間的衝突是否被解決? 成員的技能如何發揮? 需求是否被滿足? 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76193708      一個團隊中若有位眾所期待的英雄人物,究竟是好或不好!? 英雄之所以為英雄,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才華與天份,當專案運作順利,英雄能為組織帶來實質的貢獻,甚至還能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。然而,如果團隊過度依賴英雄,長期處在舒適的環境中,久而久之,便容易失去危機處理能力,甚至連基本功都有可能退化。

      不可否認,我們都喜歡英雄,因為英雄能創造話題,英雄讓我們能投射情感在其身上,讓我們有了期望。只是,當專案團隊中出現英雄時,卻是PM該頭痛的時候了。PM頭痛的是,如何善用英雄的才能,讓他發揮最高的戰力,卻有同時讓團隊成員保有持續前進的動力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案的定義是"一個有限時間內,完成特定目標的工作",因此商店的營運並不屬於專案的範疇,但若是將創業開店這件事視為一個階段性任務,那就能導入專案管理的知識來協助運作。以開設一家特色書店為例,如果你是一位新手,該從何開始?

我們試著從專案管理的生命週期來簡單說明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     若將正式拍攝前的準備工作以時序圖呈現,可以概略區分為資料準備、軟硬體準備兩大類,在資料部分,包括決定播報範圍、收集圖資、撰稿、內容分析、校稿等工作,軟硬體則包括攝影器材、燈光、音效、服裝儀容等。部分工作有其先後次序,當然也有能並行處理的項目,例如在確定播報內容並收集相關圖資後,便可同步進行撰稿及圖檔編修的工作,最後再統一進行場景套疊,因此,下圖(請略開始與結束日期)中黃色區塊就成為所謂的要徑。一般來說,這種簡單的區分法通常團隊成員已駕輕就熟,專案經理不需要過度干預,但是當專案的完工期限被提前時,要徑上的工作就有延遲的風險,普遍的應變作法是要求團隊成員壓縮時間每個工作包的時間,而我們知道,專案中有三個彼此相關的限制(註1),要不得增加人力,要不就必須犧牲部分品質。另一種變通的方式是,將每個工作包再拆分成更小的工作包,例如圖資內容可以區分國際事件、國內事件,或依時間劃分成一周預報、明日預報,每完成一部分的圖資,隨即進入撰稿與美術設計階段,如此一來,當圖資收集的工作全部完成時,撰稿也幾乎完成了大部份工作,若每個工作包之間都能如此進行,整體的時程就能有效壓縮。

      當然,實務的經驗告訴我們,將工作包拆分是有風險的,尤其常發生在最後整合階段,一旦風險發生,造成的後果可能比延遲更為嚴重。因此,一開始就必須明確鑑別被拆分的項目之間的關聯性,關聯性越小者越適合拆分,此外,專案經理也得緊盯每項工作包的運作狀態,留意是否有偏差的徵兆出現。簡單來說,當預知使用的管理方法有潛在風險時,就必須提高監控的頻率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weather      氣象播報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,至少包含氣象與傳播兩種專業行為的表現,若是將範疇稍微做一些延伸,涵蓋美術設計、文字、導播、後製到影片的輸出,便像是一個專案的周期。若以一分鐘報氣象來當案例說明,PM並非螢光幕前大家所喜愛的氣質美女主播,而是躲藏在幕後的策劃人員,通常也可能是導播的角色。

      首先,在影片拍攝前,必須決定播報內容,也就是專案產品的範疇,是一周氣象、國際概況,還是明日的天氣小叮嚀?有了明確的定義後,主播及氣象團隊便可針對範疇進行細節的分析,接著寫稿、校稿、繪圖、美編、燈光、攝影、排演到實況,PM拆解WBS並依前後相依關係組成工作時間序列圖,每一個步驟環環相扣,有的固定先後順序,有的則同步進行,每個不同的小組或成員各司其職,專案才得以順利進行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專案規畫階段,即使大部分專案管理的文書作業都忽略不看,WBS或甘特圖通常還是很重要的一項,因為有了初階的工作計畫,PM才有辦法進行後續的追蹤。既然WBS是規劃的產出,那麼勢必要有參考或估算的基準,也因為估算難免與實際狀況會有些許落差,因此才需要不斷進行監控與改善。我們常說WBS是將專案工作拆解到足以掌控的大小(例如以80小時工作量為一個工作包之單位),但如何拆解成工作包又是一門學問。雖然專案管理知識告訴我們,進行工作包拆解的過程暫不需考量時間、成本(有其先後順序與相關性),但實務上這些東西都是環環相扣,往往PM能估算的時間有限(今天被接收到專案,過幾天就必須提報規畫初稿),因此PM只能快速、綜合性評估,所以我們在拆解WBS時,也常引用了成本管理中裡常用的類比估算法,也就是拿過去相似的經驗來套用,或是再加上部分的變異參數(例如兩個專案的人員程度不同),快速初估工作項目、時程後,再同樣類比推估出所需的成本。

CMMI(能力成熟度模型)中提供了軟體開發專案的另一種估算方式,叫做功能點數,簡單來說,功能點數是將預定開發的軟體系統,依據系統開發範疇(邊界),將功能區分為外部輸入(External Input File,簡稱EI,例如新增、刪除)、外部輸出(External Output File,簡稱EO,例如訊息輸出)、外部查詢(External Inquire File,簡稱EQ)、外部介面檔案(External Logical File,簡稱EIF,例如與其系統外的資料庫進行介接),以及內部邏輯檔案(Internal Logical File,簡稱ILF,也就是在系統內部自行判斷的邏輯程序),如下圖。透過點數估算出來的專案規模,再引入組織內部的人力產值,即可估出相對應的時間、人力成本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升上管理職後,許多人一定會感覺文書作業變多了,週報、月報、季報、年報,填不完的表單、簽不完的文件,尤其技術出身的主管往往很難適應這樣的轉變,所花的過渡期就會拉長。因此,有人會疑問,專案管理不是號稱80%的時間在溝通嗎?為什麼反而Paper Work的時間佔了大部分? 又是理論和現實的差異嗎? 從字面意義來看,溝通是彼此間的意見交流,或訊息的傳遞,原本就不單指言語對談,舉凡會議、電子郵件、電話、簡訊、報告、新聞稿,乃至標記重點的紙條,都屬於溝通的範疇,因為這些動作都是在傳遞訊息,也因此,所謂80%的時間在溝通,當然也就包含了這些繁瑣的Paper Work。

經驗學習&避免過多的Paper Work中曾談到過多Paper Work的壞處,今天要說的則是它的好處。適量的文書工作絕對是必須的,文件的形成主要來自於規範的訂定,要使身處不同地方的團隊成員有效溝通,就是得讓成員們遵循相同的規則,用相同的語言交流,這也是為何文件數量往往和專案大小成正比的關係,因為隨著專案人數增加,若彼此間的溝通方式不一,很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。通常我們用n*(n-1)/2這個簡單的數學算式來表達溝通的數量(參考下圖),當一個五人專案擴增為七人時,溝通管道會由10個暴增至21個,稍有不留意,訊息很容易就會出現誤解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了專案管理知識後,是不是就真能讓專案更有效率達成任務呢?理論上是的,但實際上專案的執行除了專案本身的時程控管外,還常常必須應付公司緊急交辦的事項,可能是其他專案,也可能是瑣碎的雜事。個別專案可以仰賴專案經理掌控,但在稍具規模的組織裡,每個專案間的資源如何調配?人力是否足夠或工作量是否超載?哪個專案工作較急迫?就不是單一專案經理有權限處理的,因此,PMO(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,專案管理辦公室)這個團隊便應運而生。

PMO的建立,其目的是希望能有效地掌握、整合及運用企業內部資源,並提升專案績效以圓滿達成最後的專案任務,但實際執行時常需考慮到組織的架構、資源的整合、專案的特性、系統的使用,及績效評估等等眾多因素,也因此同一套標準並不適用於每間公司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o1322126924範疇管理到底有多重要?我想從馬克的圖已經很清楚表達,而這也是很多上班族共同的心聲 : 客戶到底還要改幾次!

專案管理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精神 : 不鍍金,也就是不輕易承諾、完成超出專案範疇的工作,因為有了第一次,客戶便會一而再再而三提出越來越不合理的要求。然而,在台灣這個講究人情的社會,以及大部分老闆業務至上的觀念壟罩下,要有立即性的改善並不容易,因此,只好從一些PM能夠掌控的事情下手,以下以軟體專案而言分享一些經驗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溝通管理中,所謂溝通是必須經過雙向的互動,確認彼此理解對方想表達的意思。這指的是在客觀條件下,彼此理性、有邏輯的溝通,但在現實情況,我們很難跳脫情緒掌控,所以才會讓互動的過程中出現雜訊。雜訊如何影響溝通結果? 我們用目前最熱的新聞議題來做說明,但開始之前,必須請大家先摒棄對這個事件的任何成見,僅以理性的態度進行學術探討。

事件是這樣的: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601221031091538車流崩潰(breakdown)意思是在沒有交流道、道路縮減及其他影響的情況下,單純因為車輛過多、變換車道,或部分車輛怠速所造成的塞車現象。在沒有任何瓶頸下,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大約在80台車/公里,前後車距約12.5公尺,此為臨界密度,當超過臨界密度後,因車輛彼此距離太近,前方車輛做出一些反應時(如煞車),後方車會比前方車反應還大,並一輛一輛往後傳,這個現象在大家平常等紅綠燈時就可以明顯感受到,當前方車輛煞車再加速時(例如從紅燈轉為綠燈),後方的車通常在前方車已經確定往前後才會開始加速,因此越後面的車會發現綠燈已經亮了一段時間,自己卻還沒辦法前進。

在車輛增多、車距逐漸縮小時,我們便可以預知breakdown現象可能即將發生,因此若能適時做出應變,就能舒緩塞車的情形,這與專案管理中監控風險、風險回應的流程是相符的,PM必須在專案執行過程不斷由相關的徵兆來預知風險是否將發生。若事先做好風險回應對策之擬定,便可以適時做出規避、承擔、轉移、減輕等回應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3-06-09_230708開會的目的是什麼? 關係到這個會議是否能有具體結論。會議就如同一場小型專案,一開始的章程不明確、範疇太廣,過程便容易失焦,被錯誤引導的議題也訂下了錯誤的決策。

回顧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,雖然輸了兩場有機會贏球而未贏的比賽,國內討論的聲浪不斷,有鼓勵也有批評,但無論如何,那都屬於茶餘飯後的閒話。真正具有經驗傳承意義,當屬決策單位的檢討會議,若運作得當,能從中找出成敗的關鍵因子,並在下一次的比賽中想辦法改善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th勇者鬥惡龍曾經是陪伴許多宅男們度過無數個夜晚的經典RPG遊戲,勇者為了拯救世界,在魔法師、戰士等夥伴的協助下,歷經無數次與惡龍的對決(註1),從2D到3D,從小孩到大人,還在持續不斷演進中。而現實生活中,PM也為了達成專案的目標不斷戰鬥,和潛在風險、和利害關係人,甚至和sponsor進行資源的爭奪戰。  

身為剷除惡龍的專案經理,勇者羅德有明確的章程及時程網圖(註2),對於專案目標、何時該於何地完成什麼任務都有清楚的指示,因此,勇者著重的焦點工作便是獲得專案團隊、發展專案團隊,以及確保品質良好。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老闆不是神,專案經理也絕對不是,既然如此,也就不用強求自己同時掌管許多專案還能事必躬親。適當的委任與授權,不但能讓團隊其他成員有機會學習,也能舒緩自己的工作量,可謂一舉數得。然而,什麼事該放手,什麼事該授權,可以依循抓大放小的原則來進行,也就是先挑出大的、重要的事項,由於這類的工作影響層面較廣,因此必須謹慎處理,其它工作再依屬性委任給適合的團隊成員。很多時候團隊成員若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很難從中學習成長,自然也無法發揮創意,長久下來,專案經理便成為時時要前線的救火隊。反之,一旦團隊成員被委派相當程度的工作,無形中也會比較謹慎看待。

抓大放小的原則在很多地方都很受用,例如WBS的制定、時程規畫等,雖然WBS號稱應該拆解為80小時以內的工作包,也就是最容易被掌控的工作量,但除非公司很重視專案管理工作,否則在實務上其實很難做到,因此,為顧全大局,挑出重要的工作優先處理是絕對必要的!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拿掉名片後,你還剩什麼?

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後,累積的經驗、技術可能讓我們得以在某個領域當上小小的leader,但,當這些頭銜不再,或重新轉換了跑道,是不是還能保有一樣的競爭力?如果我們不是該領域的佼佼者,如果我們沒有廣大的人脈,我們的經驗、我們的態度也許是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所為「要徑」,白話一點來說,可以視為專案工作執行的最重要工作路徑。之所以稱最重要,是因為該路徑一旦Delay,就會導致整個專案延遲。在專案執行的期間,會有許許多都的工作包等著處哩,如果管理者不能有效判定要徑所在,很可能會讓專案團隊同時背負太多工作,產生連鎖的負面效應。

時間管理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在小公司,或正處於小主管位階的而言,由於本身工作型態的關係,常常必須處理性質完全不同的工作,例如剛晉升的技術主管,除了一半的時間得投入coding,還要掌控團隊進度,甚至規劃、設計流程,並對上司報告,提供策略。因此,大腦的切換頻率頻繁,這也呼應了「溝通管理」一個重要的元素,就是在對的時間將對的事情傳達給對的人,你的大腦模式切換得越順暢,就越容易降低溝通誤解的機會。

大腦模式切換看似簡單,真正執行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,否則我們就不會經常聽到"站在別人立場想"這樣的勸告。試想,一個大部分時間面對程式,用0與1的邏輯思考的工程師,如何在冷靜構思、堆疊一串交錯複雜的運算架構後,突然又轉以感性、熱情的情緒處理"人"的問題? 因此,想讓自己切換更順暢,平常就必須多花些時間與心力觀察與練習,並持之以恆!!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馬斯洛,全名亞伯拉罕·馬斯洛(Abraham Maslow,1908年4月1日-1970年6月8日),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,當談到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,也常會提到他所主張的需求層次理論。

需求是人性,而依據時空背景、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的不同,所追求的層次也不同;但通常人都會先致力於滿足較低級層級的需求之後,才轉而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;人的需求層級如同金字塔般,可以區分為五個層次;

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