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和一位合作過幾次的工程師閒聊,他提到目前的專案遇到一些問題,並且認為專案經理的角色很重要,建議我可以去考個PMP(我已擁有PMP身分將近10年)。雖然這個案子是由另一位PM主導,我則是協助的角色,但我們對於這案子其實也花了不少心力,我因此很驚訝,原來不同角色的觀點看待「管理」這件事,有如此顯著的差異。

和這位工程師合作的是個兩年以上、橫跨多部門的大型專案,目的是建立一個新平台,取代疊床架屋多年的舊系統。但舊系統的負責單位歷經多次轉手,早已沒有任何文件及Domain Know How可以傳承,因此在釐清規格的過程中,花了不少時間與心力,對於工程師來說,感受到的就是反反覆覆的規格版更,開發階段著實辛苦。

在這個專案內,我和另一位PM所執行的管理工作,大部分是在處理跨部門溝通、利害關係人管理,目的是讓團隊成員可以專注在規格的細節上,因此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,並不會有太深刻的感受,舉凡時程協調、資源調度,乃至於掌控sponsor的期望,都不會直接反應到團隊成員的面前,這些排除外力干擾的管理工作,雖然有效減少了範疇變更,也爭取到更多的開發時間,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相對「無感」的。工程師們專注於實現產品規格,因此對於規格的掌握度有較高的要求與期盼,不過這個專案有其歷史複雜性,所以很難使用waterfall的形式運作,但公司的文化偏向waterfall,造成另一個造成PM與工程師觀點差異的地方 -- PM認為規格可透過敏捷管理方式滾動、漸進,工程師則認為規格變動過於頻繁,難以掌控,影響開發時程。

回顧這個案子,確實有它待改善的地方,但我想探討的其實是「有效管理」和「有感管理」的差異,所謂「有效管理」是指透過管理的技巧,有效解決、降低了專案所遭遇的問題,而「有感管理」則是團隊成員能夠感受到專案「被管理」。我曾經待過一間軟體公司,專案團隊每天要填寫工作日誌、每週五提交隔週工作計畫、PM則是每週一彙整團隊成員上週工作重點、每月還要參與專案審查會議,由每個PM交叉查驗彼此的專案,針對缺失提出改善,並且需要追蹤進度。這樣的管理方式非常「有感」,但卻「事倍功倍」,PM和團隊成員都大喊吃不消。

從管理的對象來看,「有效管理」比較偏向事情的處理,例如專案面對的時程、範疇、資源、品質等議題,是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。「有感管理」則是偏向人的處理,因為只有人才會產生感覺、認知上的差異。專案管理的目的在促使專案如期如質完成,因此PM應該回歸問題的根本,優先追求「有效管理」,但是換個角度思考,如果團隊成員長期感受不到PM的「管理」,可能會對PM的能力產生疑慮,進而影響向心力,因此,適時的展現「有感管理」也是重要的一項工作。

如何讓團隊有感? 我認為「資訊透明化」是一個重要的基礎。由於每個人關注的重點不同,要讓所有人理解PM的工作內容原本就不容易,有些資訊不須高調宣揚,但可以適度透明化傳達給團隊成員,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這個專案本身有每周例行的會議,但參與的人主要為幹部與主管,工程師對會議通常不太感興趣,更別提會去查看會議紀錄,此時PM可以定時將會議上的決議,或者一些替團隊爭取到的權益(舉凡阻止主管縮短時程、否決不適合的提案等),轉發到工程師手上,轉發的形式依團隊協作方式而定,有些團隊喜歡透過線上通訊軟體,有些則有固定的聚會或討論會。若是較重要的事項,例如專案變更、資源調度、風險應變等議題,則務必透過正式的會議來佈達。

雖然不少團隊成員需要專注投入自己的工作,才能發揮最大價值,但適時讓他們理解目前專案所處的位置,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心理上的疑慮,這種輕量的「有感管理」,對於PM想達成的「有效管理」或多或少會有些助力。

回到「認知差異」這件事來看,其實沒有誰對誰錯,雙方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提出如何讓專案更順利的想法,PM必須廣納意見,從中找出最適合的處理方式。有些問題不一定能夠馬上解決,例如前述的規格掌握度,但它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,當未來遇到類似的專案時,是否該提早確立管理方式? 能不能在規劃過程爭取工程師或分析師的資源投入? 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面向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有效管理 有感管理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