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iye_shangwu_huiyi.jpg策略與團隊都搞定之後,我的棒球隊就能一帆風順了嗎? 太多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,計畫是一回事,但永遠趕不上變化,專案管理知識也提醒我們,身為一位稱職的PM,必須做好專案的監控,隨時確保品質變異在掌控之中。

【隨時與策略對焦】
2013年,義大犀牛的總教練徐生明不幸因心肌哽塞過世,一時間球隊兵荒馬亂,後來代理的黃煚隆、曾智增都無法即時穩住局面,更重要的是,徐總不只負責球隊的戰力,也參與了球團對基層棒球(如義守大學校隊等)的規劃,新接任的教練必須在短時間內繼承徐總的任務,又必須兼顧即將到來的總冠軍戰,因此顯得應接不暇,而球團面對"首次成軍即奪冠"的誘惑,似乎迷失了方向,對接下來的幾任教練都立下非常嚴格的標準,一旦戰績不如預期,短時間內就被撤換,導致軍心一直無法穩固,伴隨著越來越多經營的問題湧上檯面。

身為球團老闆,如果評估成效的方式與策略目標不一致,會讓部屬難以發揮,究竟該以長期的戰力部屬為優先? 還是追求短期的排名? 兩者的策略差異會影響教練團如何使用新、舊球員,若以戰績為優先,主力球員在戰況緊繃的時期可能難以有足夠的休息,容易造成受傷、厭戰的副作用,新人則缺少實戰歷練,這也是台灣職棒長期以來的現象。

【透明的溝通平台】
徐總離世是無法預期的風險,但後續的營運不該自己陷入左右兩難,如果我有一支棒球隊,我希望建立一個橫向的溝通平台,讓教練團、後勤、行銷與策略幕僚之間定期交流,彼此分享目前的近況與未來的規劃,並確保大家的方向與策略保持一致,如果任何一方有偏離目標的情形,與會的核心
成員都可以互相提醒。

跨團隊的溝通是不容易的,要能讓不同專業的成員有共同的語言,必須確保每次交流的主題能激起共鳴,因此議題不會是如何能提升士氣,激勵球員贏得總冠軍? 因為這與行銷團隊關注的重點難以產生交集,如果是"如何打造永續的競爭力" , 教練團與後勤的拆解任務可能包含一二軍選訓機制、球員供給等問題,而行銷團隊則從市場的角度,思考如何提升球迷進場意願及收視率,行銷的素材不一定僅限於球場設備、活動或商品,也可以是球員與球隊形象,這些就必須與教練團及後勤單位有充分的溝通,從現有的球隊運作中找出適合的故事題材,並使其成為足以長久經營的賣點。

【賞罰分明】
台灣勞資不對等的現象,在職棒圈更為顯著,早年在球員工會尚未成立前,選手們更難以爭取自身的權益,而許多球團老闆仗著權勢,砍薪、砍人不手軟,甚至不按合約給薪,或常有陣前換將的舉動,都讓球員們處於一個極度不安的狀態。品質監控的首要目的是確保專案運作不偏離,因此賞與罰都只是過程手段,這些手段要確保能督促團隊對齊策略目標,而不是大老闆開心就賞不開心就解散球隊的恐嚇。我想,如果我有一支棒球隊,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管理團隊,並使自己成為團隊的最佳後盾,而不是成為一個財大氣粗的慣老闆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