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來,在中職球迷間常討論的一件事,除了史上最大的選秀會之外,大概就是曾為中華隊當家捕手的葉君璋將擔任義大球團的總教練,而這個重大的決策,伴隨而來是球迷針對中職陣前換帥的奇特慣例,以及到底球團是短視近利或長期經營的熱烈討論。攤開中華職棒歷史,不乏球季中臨時更換總教練的案例,更換的理由不外乎是總教練對戰績負責,但為人詬病的是,這些被更換的教練,也有不少是頂著改革、長期培育選手的理念而被延攬,這麼一來,就讓人對任務的分派一頭霧水。

假設球團負責人是sponsor,總教練是被委任的專案經理,那麼,專案範疇是什麼呢?

在KANO電影中,近藤教練將sponsor的期待,明確定義為進軍甲子園的目標,這個目標是有時間性的,因此過程中近藤對子弟兵採取十分嚴厲的訓練,甚至在比賽過程中,不斷耗損頭號王牌吳明捷的手臂,最終吳明捷也因為手指受傷而無法表現最完美的一面,這種日本式一生懸命的奮戰精神,雖然看起來感人,但套用在越來越講究科學原理的棒球運動來說,不免有"沒有替球員未來健康著想"的疑慮。不可否認的是,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操作,在執行面絕對是不同層次的,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,耗盡所剩資源來完成如期如質的任務使命,似乎是個正確的決定,但若將選手的培育拉長到未來5年、10年,那麼,今天這場甲子園決賽絕不會是球員生涯中的最後一場硬仗,這時候,球員是否從中獲得經驗值就成為主要的調度考量了。

當一個球隊先發與板凳戰力均等的狀態下,緊要關頭可以換下已耗盡體力的主力球員,對比賽結果說不定還有正向的結果,但是當球隊處於世代交替的過渡期,主力球員體力下滑、新球員技術與抗壓力仍不純熟時,為長遠的球員養成所做的輪替調度,就成為影響短期戰績的關鍵,但這也是每個選擇所需承擔的風險。

場景再拉回現實,球團口口聲聲以三、五年規劃為前提,延攬適用的教練人才,卻每每在戰績下滑、票房收力受影響時,出現決策的轉彎,表示當時的決策並未釐清機會成本,這對同時肩負球員培育與短期戰績的總教練來說,無疑是一個非戰之罪,也是許多職場上的PM所面臨的現實問題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